瀛洲派琵琶的奠基人贾公逵

 

贾公逵 清代康雍年间迁居崇明,生卒年代无考。据清代《崇明乾隆县志》在“方伎”卷内称,他“字公达,居城北关内。善琵琶,故江南皆呼为贾琵琶。”《崇明光绪县志》、《崇明民国县志》上则称其他字为“公逵”。繁写的“逹”字和“逵”字字形相近,后人难辨其错对。本文以“贾公逵”书之。近代,我国的琵琶形成了四大流派,即浦东派、平湖派、无锡派和崇明派(又称瀛洲古调派)。其中崇明派的发祥地在崇明。崇明古称瀛洲,因此崇明派琵琶又称瀛洲古调派琵琶,贾公逵为奠基人。

 

 

瀛洲派琵琶的奠基人贾公逵

                                  柴焘熊

               

瀛洲派琵琶的缘起

琵琶,是亚洲地区的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做过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到了清代中期,我国的琵琶形成了浦东、平湖、无锡和崇明四大流派。崇明也称瀛洲,因此崇明派琵琶又称瀛洲派琵琶,现代也称瀛洲古调派琵琶。

瀛洲派琵琶起始时间大约在清代康熙年间,从北方迁居至崇明的贾公逵,就是其开山鼻祖。

在艺术史告诉我们,清代初叶,琵琶分为南、北两派。南派,即浙江派,用下出轮指法演奏乐曲。北派,即直隶派,用上出轮指法演奏。其时,在北派琵琶名家中,出现了一个通州群体。他们以当地人白在湄为领军人物,主要成员有其子白如与樊花坡、杨廷果等。《梅村家藏稿》白在湄父子“好为新声”,善于创作新曲《孔尚任诗文集》记载,其中的樊花坡长于弹奏《秋宫》、《秋塞》两曲。钱泳的《履园丛话》则说,杨廷果善于弹奏《梁州慢》、《月儿高》、《秋江雁语》等曲。这一大批名家聚在一起,经常切磋琵琶演奏技艺,交流创作心得,成了当时民间音乐界的一大盛事。名声远播的他们受到了喜欢乐器的崇明人贾公逵的追捧,他特地来到通州,拜白在湄为师。

贾公逵北上来到通州后,在白在湄的指点下,在白如彧、樊花坡、杨廷果等的帮助下,琵琶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四弦指法的掌握,更是让他演奏起曲目来如鱼得水。技艺大为长进的他,《崇明乾隆县志》称之为“其音能肖百物,或為風雨聲,人皆思挾續;為眾樂聲,八音具奏;為鏖戰,則甲馬奔馳,金鼓戈矛齊蔚震,聞者驚詫。”;《崇明光绪县志》上则称他“其音······或金鼓齊鳴、甲馬奔馳、戈矛格磔為鏖戰聲,聽者腭眙。”

学成回到崇明后,贾公逵除了和崇明本地的琵琶好手相互交流外,还曾整理行装,经山东、河南北上,直至京都等处,到处拜师学艺;也曾南下两湖、广东等地,和人交流演奏心得。据多个民间流传的故事说,贾公逵途径之处,常常设下擂台和人竞技演奏琵琶,竟然没有一个能胜过他的人。《崇明乾隆县志》上的“嘗走燕京,歷青、豫.、荆、揚、百粵諸地,莫有匹之者”, 《崇明光绪县志》上的“嘗挾其技走京師,歷青、豫、荆、揚、百粵,莫有匹者”,印证了民间的说法。

在贾公逵的带动下,崇明岛上的琵琶演奏开始进入了兴旺发达期。许多琵琶爱好者常常聚会,互相切磋技艺,交流演奏曲目,颇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沙龙”。在长期的交往品曲过程中,贾公逵发现崇明地区的琵琶曲大都来自于南派,曲调柔和缠绵,婉转舒如,似溪流之潺潺,似百鸟之鸣啭,如《如意娘》、《倾杯乐》、《西江月》、《霓裳羽衣曲》、《雨霖铃》等;而自己从北方学得的琵琶曲目,则都为刚劲雄浑,气势轩昂,充满了金戈铁马、沙场搏杀的铿锵劲,如《楚汉》、《白翎鹊》、《海青拿天鹅》、《撒金沙》、《秦王破阵乐》、《将军令》、《水军操演》、《十面埋伏》等。在北上南下途中和同好的交谈中,贾公逵就已经忖悟到,崇明是长江入海口淤涨起来的沙洲,岛上居民全为外来者。他们既有因“天下乱,崇明沙上好避难”而上岛来躲避战乱的人,也有为垦殖新涨荡滩而上岛定居者,更有长年在海上与风浪搏斗捕鱼的渔民。金戈铁马、沙场征战的曲目自然会深受北方而来的移民的欢迎,而柔和缠绵的曲目则只能受到江南移民的青睐。如若自己能将两者的爱好加以糅合,创造出一种既刚劲又柔和、既雄浑又隽永、既清新绮丽又奔放洒脱,熔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小桥流水、花前月下于一体的曲目来,定能赢得崇明岛上南北杂处居民的欢迎。就这样,贾公逵和他的一干好友,如被《民国崇明县志》上称为“指音坚劲”的范正奎,“熟习转关护索之法”的李连诚,“通晓音律”的宋楚玉等,一起切磋探讨,研究融汇,在兼收琵琶南北曲目之精华的基础上,渐渐编创出了适于自身的演奏曲目。贾公逵成了瀛洲派琵琶曲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瀛洲派琵琶的兴旺

对于瀛洲琵琶曲目的创建,后来民间曾有过这样的传说:说的是贾公逵当年从通州迁居回崇明时,有一次和崇明当地的几位民间艺人在一起切磋技艺,几位当地的琵琶爱好者演奏的一些琵琶曲,深得围观百姓的好评,每曲奏完,总有人大声喝彩,拍手叫好,而自己虽也动手奏了几曲,但是在人群之中反响却不大。这天众人告辞之后,贾公逵心下不由惆怅顿生自己在通州拜大名鼎鼎的琵琶高手白在湄为师,向其学得的古曲《秋宫》、《秋塞》曾在那里倾倒过无数听众,但在这里为什么却知音难觅。思前想后,他百思不得其解。神思恍惚间,见有一白眉长发仙凤道骨的人进屋来,对他说道,既然心中不快,何不出去走走。贾公逵想想倒也在理,于是就随那人信步出门。不多时来到南门外的江堤上,只见万顷碧波,微浪轻腾,银光粼粼,恰似风情万种的少女在低吟絮语,令人心旷神怡。突然间,狂风骤起,波浪排空,恰如桀骜不驯的奔马在撒蹄疾驰,令人血脉贲张。再瞧瞧四周,全是手舞足蹈兴奋不已的观潮人群。贾公逵正为之疑惑之时,又听到仙风道骨的人在问他看了江海后有何感想?贾公逵刚欲摇头,只见那人猛推他一掌,跌入大海之中,吓得大喊一声,醒来竟是南柯一梦。贾公逵惊魂甫定后突然忖悟到,江海全靠自己的多态多姿千变万化才能吸引众多人士的目光。同样,琵琶曲目也要南派北派兼容才能得到大家欢迎,由此,贾公逵就开始了瀛洲派琵琶曲目的探索创新。

瀛洲派琵琶曲目此后又经王东阳、蒋泰、黄秀亭、沈肇州以及刘天华等的继承、创新、发展,世代相传至今,成了由《飞花点翠》等二十二首慢板、《诉冤》等十七首快板、《思春》等五首文板、《十面埋伏》一首武板组成的共四十五首的《瀛洲古调》。据传当年还有《婆媳相争》、《瀛洲八景》等曲目,可惜已经失传。让人无从考证。

需要说明的是,瀛洲派琵琶在其发展成型的过程中,也有几个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

清朝道光和咸丰年间的王东阳,曾在继承琵琶古曲的基础上,以节奏不同的变化,谱成慢板22首,快板7首及文板5首。

沈肇州是瀛洲派琵琶流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1916年,他第一次将瀛洲古调的曲目汇编成册传遍大江南北,让世人对于瀛洲古调有了全面的了解,瀛洲古调由此声名大震。

 


添加时间:2017年7月27日 14:27

群文活动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