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艺术普及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变革与挑战

 

全民艺术普及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变革与挑战

【本文摘要】

全民艺术普及的大环境下,公众参与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性和自主性,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本文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入手分析全民艺术普及给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变化,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重要路径,要求政府需完善相关机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与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匹配从而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实现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价值和公众诉求

关键词:全民艺术普及 互联网 公共文化服务 

全民艺术普及具有伟大的历史与实践意义,其作为丰富国民精神生活的重大举措,在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生活中具有特殊作用,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颁布以来,全国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全力推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任务。《意见》强调,“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是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背景下对群众文化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201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强调要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支持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为更好地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享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全民艺术普及作为培育公共精神的大课堂,是社区居民互动、交流、合作的公共文化空间和公共活动平台,有助于推动形成广泛的社会整合与社会共识。

 

一、新技术介入下文化艺术普及新趋势

互联网发展,除了自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媒体之外,大数据也不断融入文化传播中来,成为文化传播发展和文化服务模式创新的新变量。基层民众的文化意愿表达过程尚未完全打通,众多群众对于文化艺术普及的概念也尚不清楚,但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对文化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发展之迅猛足以让我们及时高度关注。

(一)文化服务信息的数据化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信息和数据在文化传播中一直扮演着一定的角色,然而过去的信息和数据收集方式十分“粗略”,存储量也比较有限。群众的需求难以通过数据进行分析,也就无法实现供需对等。

近年来,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工作不断推进,目前全市范围内已基本形成了四级配送体系,社区、居村可以通过网上“订单式”、“预约式”等服务创新模式,实现数字化资源订单式配送,重要的是公众可以参与现场评价、反馈等功能,将自己的意愿直接现场表达,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不仅可以监督配送团队的演出活动质量和承接质量,更可以实现精准配送,从而提升群众精神生活水平,为全民艺术普及奠定基础。

(二)公众参与方式多元化

全民艺术普及作为政府的文化愿景,与政府不断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息息相关,实现全民艺术普及,除了在文化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公众是否热情参与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文化活动是否有成效。全民艺术普及最直接的执行部门是当地的文化馆,文化馆的职能不断扩大,过去的文化活动都是由政府主导的,群众选择的面与表达意愿的途径都比较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文化服务开始融入新媒体技术,通过文化服务模式的革新,群众选择文化活动表达文化需求更为便捷,公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也从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比如,上海市公共文化云平台的建立,通过整合零散的、孤立的公共文化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市民“我要知道”,“我要参与”,“我要评论”,“我要互动”四大需求,实现文化消费的供需精准匹配。同时,各区文化馆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也可以收集群众信息,文化志愿者服务的开展也是能够现场听取群众意见,收集意见,从而形成线上、线下的信息整合,更好的为群众提供文化需求。

(三)收集公众需求处理进一步专业化

     公众信息处理的专业与否、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及时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在过去,公众提出的需求通常难以准确把握,即使通过调研、走访等形式,也常常是大致了解。在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下,可以对公众需求进行汇总和排列,最大程度的了解群众的需求,实现政府对群众文化意愿的最大范围收集和综合,有利于政府依据民意做出更为民主的文化实事工程。正如2019年的上海文化配送内容实行的“百姓点赞”活动,也是借助互联网收集民意,通过百姓点赞的数量,了解百姓需求哪些文化活动的,从而实现文化活动的精准投放。

     

  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面临的新挑战

     在全民艺术普及时代,新媒体与新技术的应用,公共文化服务在传播和精准服务方面均发生了变革,也暴露出了新问题。

(一)需求与供给矛盾逐渐突出

    公共文化服务在新媒体技术介入下不断改革、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全民艺术普及的目的就是希望人人都能学习和掌握一门艺术,但如何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呢?目前,尽管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不断收集、汇总群众的需求,较之传统收集方式,需求量呈快速虽上涨态势,但供给能否及时的输出,在很多地区依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比如偏远的、落后的郊区,其文化服务模式并不能紧跟大城市发展,领导拍板替群众决定文化需求的形式仍普遍存在。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下,会不会不断加大原有的供需不对等,让群众的意愿和想法更多的沉没在茫茫的互联网中。

(二)文化普及与需求单一悖论共存

    全民艺术普及意味着让群众能学习、了解各类艺术门类,并能掌握某一门艺术。正如浙江宁波全民艺术普及以“一人一艺”的方式,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要围绕四大主题(艺术知识、艺术欣赏、艺术技能和艺术活动)和两个专项(中小学生美育专项和特殊群体艺术普及专项)开展服务,其目标是到 2020 年全市艺术普及综合参与率达 80% 以上。文化普及需要文化多样性支持,但很多地区并非如此,尤其是大城市的郊区和一些偏远地区,如上海崇明区的很多乡镇、居村,最大的文化娱乐就是广场舞,在全国范围内广场舞也成为了城乡居民最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阻碍了其他艺术门类的传播与推广,从而忽略了有多样需求的群众,对实现全民艺术普及带来了困难。

(三)公众情绪——热情与冷漠

互联网时代最重视用户体验,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也是为了带给群众更好的文化体验。公共文化服务是否有成效,是否受群众喜爱,也直接影响了全民艺术普及是否能顺利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成效应该分别从硬件和软件来看,以上海市崇明区为例,崇明虽地处远郊,但近年来紧跟全市步伐,完成了全区18个乡镇活动中心的升级改造工程,包括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功能提升,给全民艺术普及提供了场地保障,获得了群众的认可,提升了文化体验的效果。但从文化参与来看,配送至居村的演出或者文化活动,上座率往往不高,偏爱沪剧、综艺等演出,对于其他不喜欢的活动,通常是不屑一顾,甚至中途离场,不仅影响演员情绪,也让喜欢看的群众得不到最好的体验,更有甚者还要发泄不满情绪。因此公众的情绪影响着文化服务的成效,影响文化活动的多样性,难以让群众接收更为丰富的优秀文化,甚至影响到执行部门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公众参与文化活动势在必行。

 

全民艺术普及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探索

互联网时代实行全民艺术普及是可行的借助新媒体技术不仅让公众可以发表看法,而且还能选择喜爱的艺术形式,实现全民监督。全民艺术普及的提出是对原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挑战,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在全民艺术普及的大环境下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推进全民艺术普及,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

(一)建立“活动即时反馈平台”,实现全民监督

公共文化服务应充分与新媒体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文化活动即时反馈平台。比如,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微信平台观察现场文化活动点赞及留言,群众也可以即时上传现场照片,通过评价、数据等可以分析本次活动的受欢迎程度。同时,可以开发平台功能,如设立“非遗知识”、“文化场所”、“文物保护”、“崇明方言”、“戏剧小品”等子项目,并在每个子项目下面设立群众需求区,不仅能让群众及时了解实时的文化活动讯息,更能掌握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及时评价,促进公众与组织部门之间的互动。

(二)开发网络全民艺术普及课程,与公众保持远程互动

新媒体的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平民化和通俗化的信息内容,而且信息传受双方的交流趋于对等。利用新媒体渠道,开发全民艺术普及课程,将国画、油画、书法、摄影、音乐欣赏、朗诵等不同艺术门类,根据群众所需,开发初、中、高级课程,可以观看视频学习,也可以进行网络远程互动交流,给与群众现场指导和答疑。诚如英国著名学者汤普森在其《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一书中,特别指出:“在最基本的水平上手,技术媒介的运用把社会互动从具体身处的地方性中分离出来,进而使得不同个体可以彼此互动,即使他们没有共同的时间和空间背景。”这意味着,在“媒介环境”之下,不同的地区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借助媒介来“共享”同样的文化。

(三)培育社区意见领袖,引导公众积极参与

“意见领袖”对人们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主旋律教育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在公众参与过程中缺乏团队精神,参与意识不高,传播文化的主动性比较少,情绪也是忽高忽低。社区是中国最基层的单位组合,文化艺术普及最重要的阵地在于社区。社区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群众的文化生活,从社区中选择热心参与文化活动,并具有有影响力、有领导力的人来组织公众参与文化服务活动,是鼓励全民参与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通过意见领袖传播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将社区居民团结在一起,共同讨论,共同学习,提升对各类艺术门类的了解。此外,要培育和扩大民间组织,如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等,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沟通职能,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的社会参与和交往需求,实现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跨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居村群众欣赏水平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是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部门的重要文化实事工程之一,对全民艺术普及有着实际的推动。基层文化站活动开展是否多样性,直接影响到群众文化生活是否精彩。基层是群众文化活动重要阵地,优秀的群众文艺创作常常取材于基层百姓生活。运用新媒体工具,建立“跨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不仅可以让基层群众直接观看本市与外省市的各类优秀文艺演出,也可以让本土优秀文化更为广泛的传播,有利于培育更多本土团队,加强跨区域文化交流,让群众感受不同地区带来的文化盛宴。

结语:

全民艺术普及的提出是时代的需要,互联网时代可以帮助众多领域实现全民普及,但要顺利推进艺术普及,不仅需要创新顺应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更要了解受众的喜好、年龄、能力、所处的环境等诸多问题,才能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精准施策。目前来看,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投入也逐年扩大,公众参与文化建设、献计献策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要实现全民艺术普及还尚需时日,期间所遇到的困难也需要各地政府按照具体情况针对性的解决,我们可以做的或许是密切关注和跟进,并尽可能的发现其存在的困局,以便尽早地、更为有效地制定良策,迎接挑战,最终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的伟大文化愿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4/content_2804250.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6-12/25/content_2004880.htm

 文化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5%8C%96%E4%BA%91/17530401?fr=aladdin#reference-[2]-17603642-wrap

 黄霞芬.全民艺术普及的宁波创新[J].宁波通讯.201711

 转引自孙信茹《传媒与民俗生活变迁—甘庄的个案分析》,传媒观察网http://www.chuanmei.net,20027月 4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意见领袖研究[D].王嘉.大连理工大学 2013

       

 

                                                                              袁  玮

添加时间:2019年9月20日 09:20

群文活动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