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高手樊少云

 

艺坛高手樊少云

柴焘熊

樊少云(1885~1962)现代画家、音乐家。名浩霖,晚号昙叟。城桥镇崇明人。幼年随父学习肖像画及琵琶,且学过油画。二十岁后拜陆恢为师,学山水、花卉、人物,得其真传。曾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与收藏家庞莱臣相识,得见宋元明诸家真迹日多,艺事为之猛进,风格趋向朴茂。创作有《云里雁》、《柳岸莺声》等曲。曾随俞粟庐学昆曲,和俞子振飞清唱《折柳阳关》。1949年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传世作品有《绣壁开云图》、《溪山雪霁图》(藏上海中国画院)等。

                  

 

           

               终身浸淫书画

和父亲樊紫云一样,樊少云也是一个博雅多艺的音乐家、画家。

他幼承父训,得益于书画、音律的熏陶,并在县城跟随伯父樊藻生、堂兄樊沛霖读经书。在饱读书诗的同时,樊少云还浸淫书画,潜心临摹古今名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绘画技艺日臻,深得意韵。由于崇明地处江海一隅,交通闭塞,和外界交往困难,要想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发展和作为,走出沙洲,才能有机会。在父亲樊紫云的竭力鼓励下,1900年,才16岁的樊少云便告别家乡崇明,赴上海龙门学院学习西画,在那里,他通过学习,也掌握了油画的绘制技巧。后来,为了不依靠家庭接济能够独立生活,来到苏州谋生。

苏州是历史名城,那里名家云集,人文底蕴深厚。樊少云一到那里,举目无亲的他犹如两眼摸黑。要在那儿落脚的话,无人援引实属困难。正在犯难之际,苏州玄妙观的热闹景象吸引了他:那摩肩接踵的人流,那叫卖声声的摊贩,那琳琅满目的字画。樊少云当即定下主意,要在那里设画摊,售卖自己的画作。由于当时他在画坛还未出名,纯属无名鼠辈一个,因此也很难卖出作品。这一日,晚清时期的达官显宦陈夔龙来到玄妙观逛街。路经樊少云的摊位时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那儿的画作秀丽轻氲,飘逸灵动,不由驻足下来仔细观摩连声称赞。在和摊主交谈后更为那年轻人不凡的谈吐所倾倒,当即购买了几幅作品。樊少云也因此与陈夔龙结识。1908年,在陈夔龙的推荐下,樊少云到吴江县各中小学任图画教员。由于他授课时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获得了许多家长的好评,1910年起,又先后被苏州草桥学堂,吴江女子学校,苏州美专诸校聘为教师教授图画。后来名满沪上的吴湖帆、颜文梁、郑逸梅等名家,当年都曾在学校聆听过樊少云的教诲。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樊少云返回离开了十多年的故里,娶妻成婚。成家后,他在城内南街创办图画专修科。数月后迁至城东学堂,改名图画传习所。因为崇明地方小,学画的人比较少,几经考虑后,樊少云在民国元年(1912年)大儿子樊伯炎出生后,阖家迁居苏州。重返苏州后,他先后寓居甫桥西街、颜家巷、马医科巷。期间,他拜清末民初著名画家、吴江人陆恢(廉夫)为师,专攻山水画。陆恢的画作早就饮誉吴中,在他的指导下,樊少云尽得真传,画艺突飞猛进,许多作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誉。20年代初,樊少云为了提携青年画家,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一手创办了冷红画会。每年春秋两季,在苏州青年会筹办会员作品展供市民参观。书画上的成就使他与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并列为“吴门四杰”。  

1938年后,樊少云移居上海,仍以卖画为生。其时日寇实行灯火管制,市民晚间不能外出探亲访友,他便在家中倾注全神,专绘昆曲册页。由于他钟情于昆曲,对昆曲的许多剧目娴熟于胸,因此作品都以剧目的内容为题材,意到笔随,形神兼致。樊少云曾感叹道:“昆曲字字有情,句句有景,惜古人无画者耳。”数年后,他的昆曲册页竟积成整整六大册。在沪上文艺界传开后,有多位名流主动为之题咏并录曲。这些画册后来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2002年以《樊少云昆曲画谱》为名出版。樊少云的子女在后记中这样写道:“戏曲是把生活舞台化……先严的画,则是把舞台上的戏,还成原来的景和人,在笔墨间绘出人情景象。画家虽多,爱曲者亦多,然兼擅之者则不多;兼而擅之又如此画戏者,则恐前无古人,亦不知是否会有来者!”这真是言出心衷又客观如实的总结。 

 

                  一生热衷音乐

 樊少云早年除浸淫于书画外,还随其父樊紫云学习演奏琵琶瀛洲古调,并深得嫡传。中年以后,他喜欢独奏。虽然弹得一手好曲,但绝少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而是以自娱自乐为主。他所操持的琵琶为明代器物:紫楠木背,桐木面,黑色漆,头作如意式,牛角相,竹品;音色清润,上下一致,尤以泛音与古琴意味相类。据民间相传,这一琵琶原为瀛洲派琵琶名家王东阳所有,后流入他父亲的学生、被人称为琵琶博士的施颂伯之手。数年后,施家家境困难,后人欲出售。樊少云得知消息后,急急感到施家,几经商谈,樊少云以他自己的几幅精心之作换得此琵琶。

关于樊少云在音乐方面的事情,民间还有这样的故事在流传:1919年秋,由盐商叶希明发起,琴人庄剑丞邀请来自北京、长沙、扬州、上海、浙江、四川5省31为由相当知名度的琴手人,各自携带则乐器来苏州怡园举行琴会。当时樊少云、伯炎父子均在座。在聆听了个名家的演奏后,樊少云应邀演奏了瀛洲古调派曲目《十面埋伏》。在弹奏到发令点兵时,其声由散而聚,恰似金戈铁马汇聚而来;在弹奏到杀声呐喊时,其声骤急而噪,真似千军万马横冲直撞而来。充分体现了瀛洲派琵琶“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的演奏特点。举座人士听完后,无不为之拍手叫好。世人亦由此知晓樊氏父子均乃瀛洲古调派琵琶的名家高手,瀛洲古调在他们手上得到了真正的传承。后来,樊少云与其父亲樊紫云一起,整理过不少瀛洲古调的曲目。可以说,樊少云对崇明琵琶派的完善与发展功不可没。1936年3月,樊少云与著名古琴学家查夷平、彭庆寿、徐元白、庄剑丞等人在苏州组织成立“今虞琴社”,交流古琴技艺,挖掘整理古谱,深入考证源流,倡导学术研究。一时间,琴坛高手云集,引商刻羽,相互切磋,在苏州乃至全国传为佳话。樊少云还雅好昆曲,在苏州居住时期,广交曲友,与吴曼公、俞振飞、屈伯刚等为生平至交。他们经常相聚在一起,操琴引吭。那高朋满座,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的盛景,至今仍是苏州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5年樊少云重返苏州。 1949年后回上海定居。 1955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1956年应聘为上海画院画师。 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农工民主党党员。顺便说一下,樊少云的两个女儿樊颖初樊诵芬在其培育下,后来也成了女画家。1930年,在苏州,由吴辟疆、顾荣木 等人发起,成立过东方美术会。在美术会举办画展时,樊颖初樊诵芬姐妹俩的画作,和其他20出头的画家一样,都在其中展出过。

樊少云一生除了书画、音乐外,还嗜好吸烟。无论旱烟、板烟、卷烟、雪茄烟,他都喜好。据其好友至交称,樊少云作画时,烟枝得一根接着一根,不能间断。如一时断烟,就会运笔艰涩,着墨无力,灵气尽失。他的酒量也十分了得,人说一顿能饮四五斤黄酒。晚年,樊少云不幸染上肺癌,于1962年3月8日谢世,享年76岁。

 

添加时间:2019年10月18日 09:37

群文活动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