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铁道工程领域的著名教授童大埙

 

我国铁道工程领域的著名教授童大埙

(柴焘熊)

童大埙,教授。(1911——2011)本县城桥镇人。193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1937年获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工程硕士学位。曾任湖南大学交通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同济大学教授、路桥系主任,上海铁道学院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致力于铁道轨道结构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尤专于轨道力学。编著《铁路轨道及路基》、《铁路曲线及土方》等。先后为《辞海》(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北京)、《土木建筑工程词典》(上海)、《现代科学家传记》(北京)编写有关条文和文章。1987年9月在上海铁道学院办理退休手续,退休后被土木工程系返聘为教授,仍兼轮轨系统研究所名誉所长职。1992年由国务院颁发证书,享受政府发给的特殊津贴。1995年,上海铁道医学院与上海铁道学院合并,改称上海铁道大学,童大埙又被指派为校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1年2月11日因肺部感染引起全身各器官衰竭,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刻苦勤奋 学成有业  

在我国的铁道工程领域,只要一提起童大埙教授,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我国铁道工程著名的专家和教育家,同济大学第一批工程类学科创建者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铁道工程”学科建设的开拓者之一,更是我国铁路现代化的积极倡导者。

童大埙出生于崇明一个世代以小商贩、手工艺为生的家庭。1919年童大埙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级小学预备班。这是一所创建于1896年的名校,学校师资阵容强大,老师教育水平高,为童大埙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1923年,童大埙由附小直升附中学习。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了铁道部,将南洋公学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童大埙直升大学本部。学习项目由原来的电机改为土木工程。凭着自己的刻苦勤奋,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

1931年7月,童大埙获得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后毕业,到北平平绥铁路局工作。初始,在第一工务段西直门工程处实习,期满升为工务员后,被派到到张家口工务段。工作之余,他还不忘发奋自学。1934年春天,他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北平试区第二届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考试。童大埙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就读。1937年春,通过答辩,童大埙获帝国理工学院校长授予的工程硕士学位。结束学习生涯后,经驻英大使馆及驻德大使馆介绍,童大埙先后在英国各铁路公司及德国各铁路局参观考察学习。      

1937年,童大埙受湖南大学邀请回国执教。回国途中,他从广播中听到“八·一三”事变突然爆发,上海正处在炮火之中。于是他改从香港登陆,经广九,粤汉铁路到长沙报到。在校期间,他任土木工程系教授,讲解的铁路测量、铁路工程及铁路养护等专业课程,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校长皮宗石还对他作了额外加薪的奖励。1939年春,湘鄂战事吃紧,湖南大学西迁至辰溪,师生大都遣散,学校被迫停课。是时,恰逢前平绥铁路局长沈昌出任昆明叙昆铁路工程局局长,邀童大埙前往。童大埙就于1939年秋携眷赴昆明,先后任叙昆铁路工程局副工程师、滇缅铁路工程局工程师、重庆交通大学土木系教授、中央设计局交通组专门委员及昆明滇缅公路油管工程处副处长等职。1945年日本投降,童大埙到教育部任高等教育司帮办,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  

            成果足著 著作等身

建国后,童大埙受聘同济大学土木系,讲授铁道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并先后兼任铁道工程系副主任和铁路、道路及桥梁工程系主任。1956年他被评为二级教授。1951年至1953年间,他陆续出版了《铁路曲线及土方》、《铁道工程学》及《隧道工程学》等3本铁路专业教科书。这是根据当时国情编写的我国第一套关于铁道工程的专业论著,及时雨般地解决了当时教材缺乏之需。此后,童大埙又编译出版了《苏联铁路员工技术手册》五卷和《铁道线路业务及机械》等书刊,这些译著都成为当时高校及铁路现场的重要参考资料。1984年,童大埙教授应铁道部高校专业教材编委会的邀请,主编了《铁路轨道》新教材,并在1988年正式出版发行,获铁道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之后,童大埙又花费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据此教材编写了我国铁道工程专业第一本英文专业教材,受到铁路系统广大师生的欢迎。值得一提的是由童大埙编写的、中国铁道出版杜出版的普及读物《“铁路轨道基本知识》,发行量达5万余册,是一本深受广大工务工作者欢迎的畅销书。此外,童大埙还先后为《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土木建筑工程词典》、《现代科学家传记》撰写过写有关条目和文章。     

童大埙还是我国轨道力学引进的先行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开始从事铁路轨道强度计算理论的研究。70年代,又组织轨道教研室的同仁翻译出版了美国的《轨道力学及轨道工程》论文集,为我国“八五”和“九五”高速铁路的攻关研究和既有线路的提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之后,他还负责筹建了铁路轮轨系统研究所,出任名誉所长,使之成为我国较早从事机车车辆与轨道相互作用的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研究生和学术骨干。  

 

深入实际    解决难题

童大埙不但在学术上卓有成效,而且还一贯注重深入实际, 解决工程难题。他认为从事土木工程的人,除了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外,必须有实际的经验。早年他大学毕业后在北平平绥铁路局工作,平绥铁路是原京张铁路的延伸,当时已通车至包头。童大埙利用业余走遍铁路沿线调研,完成了2篇论文:《平绥铁路沿线钢板梁桥的加固问题》和《铁路沿线的坡度削减问题》,受到路局的重视,经评审,分别获得全路最高一等奖和三等奖。在同济大学讲授铁道工程课时,他更注重课程实习。无论条件多差,每次实习他都带队前往,吃住在工地。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许多是他的学生,但他从来不摆教授的架子,平易近人地和大家一起讨论,耐心地解答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童大埙生前还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1982年10月,他应美国铁道工程协会的邀请,参加该会在新奥尔良城举行的年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焊接长钢轨的纵向温度应力分布》的学术报告。当时,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一些铁路高校在国内现场合作,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与试验,取得了不少为国际瞩目的成果。为了写好这篇学术报告,童大埙花费了近半年时间,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几经易稿,拍了大量如长钢轨的焊接、储存、运送以及养护、维修的全过程的照片。为了取得良好的发言效果,童大埙反复推敲,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后,在台上作报告时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美国铁道工程协会执行董事施奈札先生还亲自授予他一枚该会大型重金属会徽作纪念。在此期间,童大埙还受铁道部的委托,出席了第二届国际重载铁路会议,并受邀访问了有关大学和试验基地,开拓了眼界,结识了一批新老朋友。

 在担任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童大埙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兼任同济大学民盟支部主任、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常委和顾问、市政协委员和常委,市政协之友社理事和名誉理事等职务,还曾先后被聘任为上海市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授职称评审组成员及工科院校办学水平试点专家组成员。

   

 


添加时间:2020年11月6日 14:11

群文活动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