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 非遗同行

 

全面小康  非遗同行

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综述

跟随兰州太平鼓、安塞腰鼓、开封盘鼓、商河鼓子秧歌,穿越几千年黄河文明历程,接着人们看到的以蓝绿色为主色调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宣传板,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进场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依次呈现,还有壮族织锦、羊皮筏子等非遗技艺引人入胜,来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作品件件有故事……在山东济南国际时尚创意中心,众多非遗技艺、作品和表演的精彩呈现,令人心生自豪;在线上的“云展厅”和“云赏非遗”展播厅,广大网友参与“非遗好物”线上销售活动,乐淘好物的同时分享非遗之美,同样是趣味横生、颇有收获。

10月23日至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办,以“全面小康非道同行”为主题,三大线下展览、“网红非道”直播带货、主题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短时间内就登上热搜榜,在线上、线下掀起了非遗热,人们在体验非遗所带来的生活美感的同时,为深植于民间的创造力所震撼,真切感受到非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沿着总书记的非遗足迹

“传好祖宗手艺,表好当代心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在地方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点赞

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马庄村调研时买下村民的徐州香包。这只香包的制作者、非遗传承人王秀英,为来济南参展,特地赶制了一只长99厘米、宽29厘米的针棒香包,并绣上“不忘初心”,这是她目前制作的耗时最长、尺寸最大的香包绣品,满含感动与回馈。博览会期间,徐州香包展位前人流不断,与习近平总书记所买同款样式的针棒香包不到一天就售罄,其他品类的香包现也所剩无几。

在武汉剪纸项目传承人毛明月的展位旁,一幅长卷剪纸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湖北行》分外夺目。2018年4月,毛明月在武汉市工人村青和居社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他将自己创作的《青山新江滩》剪纸作品赠送给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开启了以剪纸记录时代的创作之旅。毛明月说:“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我要把它(剪纸)传承下去,要后继有人。我会以终生行动践行。”

毛明月常年坚持开展剪纸进校园活动,免费开设剪纸公开课等非遗课程。2020年武汉抗疫期间,宅在家中的毛明月创作了《武汉加油》《战胜病毒》等多幅剪纸作品,这些作品一度被张贴进方舱医院,激励着新冠肺炎患者战胜病魔。此次参展,毛明月还以剪纸作品致敬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获国家荣誉的抗疫英雄。“传好老祖宗的手艺,表好当代人的心声。”毛明月指着这排新作说。

与其他展位不同,格萨(斯)尔聚拢了很多观众,表演现场却十分肃静。人们置身于说唱的语境中,仿佛被安宁笼罩。这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被誉为世界上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至今仍存于蒙古族、藏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典型。

本届博览会将“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情缘展”作为线下展馆第一板块,集中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时视察过的格萨(斯)尔、光山花鼓戏、赫哲族伊玛堪、徐州香包、惠和影雕、西湖龙井、唐昌布鞋制作技艺等14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突出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关心、关怀。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足迹,观众近距离体验着西湖龙井的茶韵悠长、粤剧的艺曲华裳和徐州香包的一针一线,从中领略非遗之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见证非遗助力脱贫攻坚

助稳步脱贫 助乡村振兴

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本届博览会线下设置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区,重点展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10个重点支持地区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及部分国家级贫困县的非遗扶贫项目。此外,展区还特设鲁渝非遗扶贫展和济南市对口扶贫地区湘西非遗扶贫展。

在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白狼镇白狼林俗树皮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展台前,现场工作人员张冬雪展示了一件作画材料包,吸引许多观众驻足询问。张冬雪介绍,白狼林俗树皮画用白桦树剥落的树皮为原料制作,是阿尔山的特色手工艺品。为展示非遗魅力、助力脱贫攻坚,当地成立了阿尔山市林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4年来连续发放分红近30万元。“今年我们建立了工坊,已有近百名学员完成培训,陆续参与到非遗进校园、进景区活动中。活动所获收益都纳入公司收入,年底集中为贫困户分红。”对于非遗扶贫前景,张冬雪充满信心。

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还广泛吸纳了青年力量。28岁的戴雅苗绣针织专业合作社工坊扶贫带头人龙艳芳介绍,苗绣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是“可盐可甜”、连接古今的一种非遗技艺。在她的带动下,一批年轻人加入工坊,有的负责联系苗绣单子,有的一有空就学习绣法,还有的出创意、出点子,工坊也因新鲜血液注入而更具活力。在龙艳芳面前,剖丝苗绣团扇等制品赢得观众连连称赞。“工艺这么精美的物件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我带几件心仪的产品回去请朋友们同赏。”刚买了一件苗绣制品的观众敏敏兴奋地说。

对于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的潘仕学来说,能参加此

次博览会令他格外欣喜。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限制,几年

前,以“苗族银饰造”闻名的麻料村还是一个“空心村”,如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曾在外“流浪”的银匠潘仕学返乡创业,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托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他不断研习技艺,成立了春富银饰工坊,建起“互联网+”销售平台,又搭上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快车,他工坊里的银饰一点儿都不愁卖。“才用两年时间,我们就实现了预期5年才能达成的效果。至今,工坊带动麻料村发展银饰手工作坊14户,银饰销售额达20余万元。”潘仕学说。

 

添加时间:2021年1月25日 09:39

群文活动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