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惠群其人

   施惠群(1932~1996) 原名许迪生,崇明县城桥镇人。1946年入中华职业学校高级商科学习。中专文化。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校学生会主席。1948年秋,进入苏北解放区,在苏北军区司令部秘书处工作。建国以后,长期从事青年工作。1958年被错划右派,下放劳动。1979年平反后,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办公室副主任,《青年报》总编辑。1985年起,在市府任职,先后担任市外经贸委秘书长,市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室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兼新闻发言人。1992年后任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施惠群其人

            

 致力青年工作

在上海市历届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主任中,施惠群不但是一个热心组织征集文史资料、为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的领导,而且也是一位尽心尽力钩沉学生运动史料的人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他为上海政协文史工作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施惠群年仅14岁时就离开了老家城桥镇,来到市区求学,在中华职业学校高级商科学习。这是一所由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创建的职业学校。在国民党统治期间,中华职业学校的进步力量比较强。据有关资料称,新中国成立前夕,该校除了有地下党员23人外,还有一批党的外围组织的积极分子,参与民主运动的进步学生,数量多达400余人,是上海市中等专科学校学生民主运动的堡垒之一。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了和共产党签订的双十停战协定,发动内战。施惠群一到学校,就在那里的地下党组织的影响下,积极投入学生运动,上街散发传单,参加示威游行。他的一身正气受到了同学的好评,未几就被选为学校的学生自治会主席。 1947月,年仅15岁的施惠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运动中去,组织大家参与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华职业学校的三青团也有一定的势力,施惠群的行径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学校里三青团组织的注意。他在参与革命活动时,常常受到他们的跟踪。1948年秋天,为了保护他的安全,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施惠群离开了中华职业学校,渡江来到苏北解放区,成为一名身穿戎装的解放军战士,在苏北军区司令部的秘书处任秘书。19495月上海解放。施惠群随着所在部队进驻上海。组织上考虑到施惠群原来就是学生运动的骨干,熟悉上海的学校情况,所以依旧让他从事青年工作。他先是担任上海市卢湾区团委副书记一职,经常深入区里的学校、企业,配合新中国的建设,组织开展各项运动。后来,团市委创办了青年工作的内部刊物,施惠群受命去组建编辑班子,成为那里的负责人。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一直在青年工作第一线奋斗的施惠群,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从此,未满三十岁的他,就被打入了政治的冷宫。他被迫离开了在大城市从事青年工作的岗位,下放到农村,在乡间种地,在工厂劳动,在五七干校改造,度过了整正20多年的苦难岁月。 1979年,市里落实党中央的平反政策,年近半百的施惠群重新回到了上海青年工作的第一线。他先是担任团市委办公室的副主任,为拨乱反正作了大量的工作。后又调任为团市委机关报《青年报》总编辑。在那里,他一改青年报过去的沉闷办报文风,使之成为深受团员青年欢迎的、面目一新的报纸。 1985年,因为年龄的关系,施惠群离开了青年工作战线。在市外经贸委,他任秘书长一职,为开拓上海的外贸工作费了不少心血。后又改任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室副主任。1988年起,施惠群先后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兼市府新闻发言人。1992年年届60岁,施惠群进入政协工作,任上海市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主任。在任市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期间,他积极团结党外人士,组织征集文史资料,为编辑出版文史资料集做了大量工作,为上海政协文史工作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于施惠群早年曾经有过在中华职业学校就读的经历,19879月起,他一直兼任中华职教社上海分社的部分工作。19951月,在上海职教社第一次社员代表会议上,被推选为社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施惠群还参与发起并积极推动筹建中华侨光职业学院。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任过中华职教社上海分社社办企业——炎华实业公司、厚生实业总公司的董事长。

 

 

           钩沉学运史料

施惠群的前半生一直在从事青年工作,因此他非常熟悉学生运动的情况。为了把当年这些学运的事迹保存流传下来,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他一直笔耕不止,勤于编写,留下了多部反映现实运动的著作,如《回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上海学生运动》、《1945—1949年上海学生运动史》、《中国学生运动史》(1945—1949)、《春天的摇篮》等。这些专著,详实地记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中,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和宝贵的经验。在书中,施惠群对它们作了认真的回顾和总结。这些书不但有助于当年参加或领导过学生运动的老同志重温历史、焕发青春;还能激发今天和明天的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中国青年学生的光荣革命传统;更能为当今从事青年和学生工作的同志提供借鉴,在新的历史时期自觉地担负起振兴中华名族伟大的历史使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学生运动史》这本著作。它全面地讲述了中国学生运动的历史。纵观全书,既重点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生运动的波澜壮阔业绩,又记载了五四运动以前,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许多热血青年学生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在沉沉黑暗里寻求真理、追求光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的历程;既反映了革命年代里蓬勃发展起来的国内青年学生运动,又反映了海外华侨青年学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既反映了根据地、解放区的青年学生运动,又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域的学生斗争。全书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学生运动的历史全貌作了忠实的记录和描绘。在编写这本书时,施惠群运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以饱满的革命热情,讴歌了中国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事业,展现了他们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不为酷刑所屈,不为利诱所动,立场坚定、机智果断、坚定不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及许多壮烈英勇、动人心弦的故事。  

    

 热衷社会活动

除了抓好政协文史工作外,施惠群也热衷参与其他社会方面的活动。他曾担任过中华职业教育社全国常务理事、上海市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又任《教育与职业》月刊编委。在花甲之年,施惠群对“希望工程”更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了1+1结对帮助失学儿童恢复学业的模式。所谓“1+1”结对救助是指一个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集体或一个单位,固定地针对贫困地区一名失学或濒临失学的孩子进行资助的活动简称。在当年,捐赠方只要捐款400元,通过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配对工作,就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小学生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业。在资助过程中双方可以通过通信,了解彼此的情况,加深彼此的感情。这个模式那时候在全国推广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施惠群 本人也曾经在1992年,资助过一位姓伍的女孩子上学。后来,这位女孩于2000年9月考上了长沙电力学院。

 1996年1月5日,施惠群因病辞世。

 


添加时间:2021年7月7日 10:55

群文活动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