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考

崇明区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考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切实让人民群众从“文旅融合”中,增强获得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遵循。

传承发扬,推动文化走出去。崇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风光旖旎,环岛大堤东端,可欣赏东海日出,大堤西段饱览长河落日。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下,要充分挖掘传统历史文化,特别是对崇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对传统文化进行提炼,打造具有崇明IP属性的文化旅游产品,进而满足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文旅”不单单是简单的文化+旅游的“硬灌输”,而是通过文旅产品的打造让它不仅“走形”,更要“走心”。一是要高度围绕中心工作深度挖掘“中国元素、江南韵味和海岛特色”,例如:在新建改建建筑动工之前统一规划或指定设计“基因”,结合海上花岛、花村花宅直接采用“白墙灰瓦坡屋顶,临水相依满庭芳”的设计思路,展现崇明公共设施建筑和民居的设计风格,给来崇游客从踏上崇明的第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崇明文化旅游业的内涵和活力。二是要以文化带经济。文化带经济,进一步进行文化产品开发和功能发掘,结合文化旅游活动、特色商业街、文化展览馆、文创产品等,促进旅游得到更好更快发展,增强本地居民收入,实现经济繁荣,促进乡村振兴。例如:近年来崇明主办的“金梭子”土布编织大赛、“金坛子”老白酒酿造大赛、“金手指”竹编技艺大赛在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度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周边衍生产品的销量,同样是土布、老白酒和竹编,经过文化活动取得荣誉的“加持”,价格较普通产品翻倍不止,且供不应求,由此可见,文创衍生产品发展后劲十足。三是要以文化促旅游。以特色节庆活动为载体,扩大旅游影响力。比如崇明文化旅游节、自行车赛嘉年华、花博会倒计时活动等,在重大节庆活动举办期间力推具有崇明特色的文化项目;通过开展崇明扁担戏、灶花、崇明山歌、调狮子、崇明吹打乐等展示与交流活动等,实现节庆活动和乡村旅游主体的融合发展。同时,要深挖文化通过挖掘古树、古建筑等硬件依托,结合传奇故事,赋予爱国、孝道等精神实质,形成文化特色。例如:挖掘位于堡镇上棉三十五厂内,有着超过500年历史,上海最古老的市树——白玉兰树背后的故事,这个树可以见证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救国、解放前日伪军接管、解放后公私合营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知青支援)等历史事件将其串联。同样还有现代航海家陈干青故居可以挖掘其年轻时如何发奋读书树立远大理想等故事、清代江南名讼师杨瑟岩如何帮助弱小匡扶正义等故事、充分发掘现有IP背后的故事,开辟不同主题的研学旅游线路。

融合创新,塑造特色引进来。一方面,在民俗文化上创特色。在崇明区各大景区内,非遗项目一一进驻,可以有效提升景区文化内涵。例如在现有A级景区中设置不同类别的非遗体验点——在区各大旅游服务点发放“打卡护照”,可以采用集满多少个“非遗印章”赠送与之对应的文创产品等活动。进而,让国内外游客因崇明的风景来到崇明,因崇明的文化而了解崇明,了解崇明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更加提高了游客的复游率。另一方面,在产业发展上创特色。结合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区域发展定位崇明可在生态文化、特色农业等方面做文章。探索利用闲置农宅建特色民宿,串珠成链集团化运作,赋予生态民宿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利用废旧厂房改建,吸引岛外艺术家来崇设立工作室,开辟艺术创作基地或展览馆,在废旧厂房周边建设特色民宿,吸引艺术家长期入驻,为艺术家留在崇明提供大力支持;发展休闲发展型现代农业,融合以农造景、以农研学、以景带游、以游促收的发展理念,塑造新型农旅融合业态,创造新型文化特色。

科学规划,提质升级迈稳步。一方面,积极拓展载体和形式。文旅融合不止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还包括与其关联的产业的融合,户外运动、乡村旅游等旅游形式的出现,显然无法仅通过文旅融合即可实现。在旅游空间方面,可以通过构建度假区、休闲区、购物区、功能小镇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从传统景区为旅游空间中心向旅游目的地为中心的转型;在旅游层次方面,深化旅游产业链的建设,围绕着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建立便利的旅游交通体系、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链例如:开辟不同类别的旅游线路,可以在重要的交通枢纽设置“崇明旅游一线、崇明旅游二线”等,旅游层次在“到此一游”“领略美景”的基础上升华为“享受生活”“怀古幽思”。另一方面,因地制宜设计策划。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的召开,吸引大批游客到崇明,因此,要切实加强崇明本土乡村文化内涵建设,做好硬件配套,认真策划、设计好开发项目,进行科学规划论证,提高乡村文化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利用乡村的“景”和“魂”,留住来访游客的“

 

 


添加时间:2021年7月7日 10:56

群文活动

群文活动